推广 热搜: 碳排放  风光基地  2022  碳中和,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  双碳  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 

零碳智慧园区——智慧实践篇

   2022-06-01 10050
核心提示: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 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零碳智慧园区——智慧实践篇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通过 良性的反馈机制推动企业建设积极性。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明确各方责任,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促 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通过有效协同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做好上下衔接,统筹规划全局。围绕零碳智慧园区蓝图,将零 碳智慧园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和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统筹平衡降碳与发展,审慎分析硏判整 体和局部、发展和减排、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到“双碳”并行、一体推进。

坚持试点引领,循序渐进。鼓励先行先试,强化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建设。优选低碳发展基础较好、资源 禀赋较优越的园区开展零碳智慧园区试点,推动近零碳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积极探索符合其发展需求 的管理机制创新,并以试点为载体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多领域多层次推动零碳智慧园区建设。

坚持技术赋能,机制灵活。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绿色低碳技术 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 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推进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布局,践行绿色发展。以融合生态为指引推进产城融 合,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理念统领产业 发展,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同时积极弓I入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 低排放方向发展。

图片1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

规划

诊断规划:对于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需要针对现有产业结构,构建碳核算模型,进行全量碳数据汇 总,确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首先,对全园区碳排放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 查等基础工作,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其次,在园区碳排放统计和核查的基础上,推进“碳达 峰”测算,科学估算碳达峰目标值和达峰期限。梳理出潜在的减排途径,并对不同减排途径的减排潜 力、减排成本和减排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最后,根据碳达峰目标值和测算结果,结合自身具备 的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能力,科学选择碳中和路径,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 重点措施等事项,并制定分年度、分领域的详细减排时间表,形成精细化的碳排放控制计划和实施方 案,以确保减排目标切实可行。

顶设先行:对于新建园区,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层面依据碳中和理念与数字融汇赋能的 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愿景目标统筹规划,基于创新成长、绿色高效、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进行一体 化的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规划。首先,根据诊断结果,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原则,硏究制定园区 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按照“规划、建设、运营”的基本思路,参照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有计划有安排 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零碳发展顶层设计。其次,全面考虑零碳能源体系、零碳建筑体系 和零碳交通体系的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园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地热等)区域,充分利用已有规 划设计蓝图布局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存储转化系统,合理规划充电桩和新能源车位。最后,充分发挥园 区管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零碳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统筹资源,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建立 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

产业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广普及碳应用,促进产业链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产业优化方 案,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一方面,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淘 汰落后产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推 动园区企业利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 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此外,在招商过程中,避免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项目和企业进 入园区,同时也加大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从源头上筑起绿色低 碳发展屏障。

机制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等,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 园区零碳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建立健全专 项工作推进机制,制定相关督查考核办法,常态化开展阶段绩效评估,将低碳责任与成效明确到个人, 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追究责任。另一方面,鼓励园区企 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 碳税的协同配置,引导形成园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零碳改造:根据园区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空间布局,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用水、用 电、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一方面,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鼓励在建 筑、生活设施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包括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路灯、智能充电桩 等。另一方面,对园区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电器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此外,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加强对园区 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等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支撑园区管理者 科学规划、精准部署。

运营

数字赋能:通过智慧园区体系,对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等各类能源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及趋势分析, 整合碳管理模块,建设零碳操作系统。基于零碳操作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 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聚类、清洗和分析,建立企业范围内的资源-能源平衡模型,并设定评价指标体 系,结合统计分析、动态优化、预测预警、反馈控制等功能,实现企业能源信息化集中控制、设备节能 精细化管理和能源系统化管理,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要素配置:强化要素支撑,对接配置相关土地、机制、金融、技术、人力、数据等资源要素,建设包括 园区企业、园区管理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分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监测模式。

建设能源与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动与园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等互联互 通,建立低碳企业库、低碳项目库、低碳人才库和政策工具库等专题数据库,加强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 及服务能力,实现对园区碳排放及用能的综合分析和实时监控,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

规划 建设 运营

诊断规划 顶设先行 I产业优化 机制引导 零碳改造 I数字赋能 要素配置

摸底碳排放基础数据

研究制定行动方案

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碳管理机制

能源替代

智慧管控

全要素资源配置

科学评估碳达峰目标

整合能源技术资源

改造传统产业

立零碳建设长效

节能改造基础设施

数字驱动业务创新

多主体参与监管

选择制定碳中和路径

多渠道统等资源

引进新兴产业

机制与政策措施

加强碳监测

实时感知、万物互联

多平台互联互通

图16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


零碳智慧园区实践案例

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顶设先行、智能増效

海信(广东)信息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是集多媒体、家电、通信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产品 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制造型工业园区。作为蓬江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海信江门园区主要通 过能源转型以及应用转型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打造零碳智慧园区。在能源转型方面,园区 搭建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节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在应用转型方面,园区一方面通过打造零碳建 筑,对空调通风、集中供暖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生产过程节能措 施,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零碳生产,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能源消耗,实现园区绿色发展。

强化布局优化,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

海信信息产业园综合考量自身基本情况,参考硏究先进节能标准规范、技术,科学选择建设路径,有计 划有目标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在规划阶段,充分分析园区地理信息、区位信息、自然资源等,充 分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广泛使用便利,对建筑物类型、高度、朝向等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建设。在建设阶 段,对既有建筑顶层、墙壁、建筑空调通风、集中供暖进行系统化节能改造;对新建建筑联合专业机构 进行全方位绿色节能设计,打造近零建筑排放示范点。在运营阶段,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建设, 对重点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对过程余热进行回收,对生产过程废料进行重复利用、绿色回收。海信 信息产业园从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固碳能力等方面,系统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目前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片2 

搭建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节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

海信信息产业园加强建设能源管理平台及系统,确保车间、厂房等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或环节 的能源消耗实现全部监测并有效识别节能空间,通过平台对标重点耗能单元能效水平,识别并改进短 板,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同时,针对可控的能源消耗,通过搭建控制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远程控制、自 动控制及其他控制模式,并应用检漏仪等专业设备,及时解决日常能源消耗的“跑冒滴漏”。此外,还 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 推进节能降碳,并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海信信息产业园加强园区碳排 放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对零碳改造及成效及时进行评估,并及时应对零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 问题,实现数据驱动能源综合管理。

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生产过程节能措施,持续提升制造效率

海信信息产业园对生产制造产线的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将生产过程中的重点耗能单元进行数 字化改造,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能源消耗,提升制造效率。生产制造产线的重点设备方面,持续推进 TPM,通过一保、二保、预防性的维修、备件的管理、维护/保养维修能力的提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 间、减少委外维修的内容和项目,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及单位时间的产出,使设备始终处于理想的运行状 况。生产过程中的重点耗能单元方面,硏究洁净厂房、采暖制冷、电/火焰加热系统等设备或系统构成及 用能原理,通过先行先试节能技术以及硏究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推进重点能耗设备节能,实现生产过程 低碳化。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因地制宣、能源革新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产业园,拥有丰富的能源、化工、建材等资源,通过强化 创新支撑引领,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有机结合,发展零碳工业,打造零碳生产制造产业园样板。鄂 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推动能源转型,加快构建以“风光 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实现了高比例、低成本、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使用。同时, 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 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搭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

作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园区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 物联网的优化,将会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实现 100%的零碳能源供给。目前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建成一座占地面积约400亩、一期lOGWh产能的现 代化动力电池工厂,根据规划,二期总产能将提高到2 OGWh,每年将为超过3万台电动重卡提供高安全 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和高性价比的动力电池,还可为风光储应用提供超10GWh储能电池,支持 风光储氢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大规模降低电力成本。

构建“绿色能源+交通+化工”零碳新工业体系,驱动工业制造业绿色升级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有机结合,创新能源生产和使用分离的工厂模式,构建了

“绿色能源+交通+化工”初级零碳新工业体系,驱动产业园蓬勃发展。绿色能源方面,零碳产业园内发 展绿电制氢产业,将应用于绿氢制钢、绿氢煤化工、生物合成等下游产业,减少鄂尔多斯化工行业的煤 炭消耗量。交通方面,园区选择“动力电池+汽车行业”作为零碳产业园破局之举,弓I入全球最大的商 用卡车生产商一汽解放,以及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圣钒科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制造商,通过风电、光伏与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结合,开启绿色工业革 命。化工方面,园区通过绿电制氢、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使用化石原料的传统化工,生产出零碳并可回 收的材料。

以“能碳双控”平台为数字基座,实现零碳管理闭环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以“能源双控”平台为数字基座,支撑碳排和能耗指标的可跟踪、可分析、可视 化,统一管理碳数据、碳指标以及能耗数据指标,实现碳排放和能耗等重要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和优化闭环,并能够为园区生产的产品打上“零碳标签”。“能碳双控”平台可以将新能源产生的绿色 发电量计算清楚,并将其从能耗总量中刨除。园区通过管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跟监控,将能量的生产、 消耗、使用和能效分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可视化展示,直观反映出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户能源数 据的可追溯能力。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企业能源信息化集中监控、设备节能精细化管 理、能源系统化管理等,有效降低能源损失,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青岛中德生态园:三大领域、零碳社区

青岛中德生态园位于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一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拓展区29平 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中德生态 园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建立 零碳试验区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城融合型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力争率先打造零碳试验 区、碳中和灯塔基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园区通过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同 时打造零碳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此外,推进园 区管控数字化转型,建设零碳操作系统,实现数据支撑园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

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生态指标体系,统领区域绿色生态发展

中德生态园坚持以标准立园,做到标准先行。园区率先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40项生态指标体系,并 结合实践升级为全国首个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纳入了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 作指南》,并获得德国TUV-NORD认证。同时,中德生态园引入德国GMP、欧博迈亚、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等10余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参与规划设计,编制了完善的绿色规划体系,做到总规、控规、专项 规划编制“多层次协同”,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三规融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碳中和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碳中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