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坚持低碳引领,推行绿色智造
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能源结构优化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以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提升为抓手,以绿色低碳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为保障,逐步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北京提出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能源结构优化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以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提升为抓手,以绿色低碳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为保障,逐步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北京提出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根据《方案》,到2025年,制造业领域高精尖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持续扩大推广应用,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一批前沿低碳负碳工艺技术得到示范应用。
到2025年,北京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比2020年下降12%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0%以上,累计创建150家绿色工厂和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工作目标,“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在“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牢牢把握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发挥标准约束作用,以更高、更优标准持续推进绩效水平低的一般生产制造环节调整退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带动全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绿色化。同时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低碳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
“十三五”时期,北京已完成制造业燃煤清洁能耗替代工作,有效降低了制造业来自能源的碳排放。《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节约优先,加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用能结构低碳化,鼓励企业有序开展电能替代,尽量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企业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既有企业建筑屋顶实现光伏发电“应用尽用”;同时要深入实施节水改造,加强非常规水利用,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继续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
《方案》提出要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行动,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系统考虑如何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协同提升。推进清洁生产,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鼓励企业开展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工艺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污染治理过程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十四五”时期,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降低工艺过程能耗与物料使用,推动用能、用水、排污和碳排放的在线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继续加强制造业绿色发展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制造服务供给,面向规模以上企业提供免费绿色诊断,为企业进一步挖掘绿色低碳发展潜力。继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绿色制造创建工作,探索将能耗总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绿色制造单位准入条件和管理要求。
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
“十三五”时期,北京已完成制造业燃煤清洁能耗替代工作,有效降低了制造业来自能源的碳排放。《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节约优先,加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推动用能结构低碳化,鼓励企业有序开展电能替代,尽量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企业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既有企业建筑屋顶实现光伏发电“应用尽用”;同时要深入实施节水改造,加强非常规水利用,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继续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
《方案》提出要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行动,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系统考虑如何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协同提升。推进清洁生产,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鼓励企业开展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工艺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污染治理过程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十四五”时期,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降低工艺过程能耗与物料使用,推动用能、用水、排污和碳排放的在线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继续加强制造业绿色发展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制造服务供给,面向规模以上企业提供免费绿色诊断,为企业进一步挖掘绿色低碳发展潜力。继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绿色制造创建工作,探索将能耗总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绿色制造单位准入条件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