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碳排放  风光基地  2022  碳中和,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  双碳  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 

构建智慧城市体征体系的五个准则

   2022-06-10 18400
核心提示: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愈发成为城市发展内涵之后,城市作为生命体和有机体,其体征犹如人体一般,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中,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采集和计算后的数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加精准把握城市脉动的大门
 

构建智慧城市体征体系的五个准则

    近年来,“智慧城市”一直被纳入到国家年度工作重点中,今年也不例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而随着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也进入到“深水期”,特别是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资源流等愈发融合交错,城市这个巨系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数字化。在此背景下,“城市体征”成为众多城市关注并进入实质性推动的重点工作中。如上海在2021年推出了“城市运行数字体征”,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系统研究报告》等。一个城市的运行体征,从多年前的少量几个指标,逐渐衍变趋向复杂,向多用途、高效率、功能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征演变,从以辅助较长时间跨度的决策向更短、更敏捷的决策去转变。但如何构建一个适应于当前城市发展、能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既有宏观,也有微观的城市体征体系,行业内尚无标准做法,各个城市也处于摸索前行阶段。我们认为,在数字智能愈发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敏捷、实用的现代化城市体征体系,应该把握以下五个准则。

 
>
一、复杂多维

城市体征并非全新概念。从城市这个事物出现,针对城市发展状态就有不断更新的“体征体系”,最早的体征指标有面积、人口、房屋、商业等,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和城市进一个演变,更多的指标内纳入进来,例如气温、居民收入、车辆、金融等。但原有的城市体征总体而言是一种“简单多维”的体征体系,其所涵盖的体征指标维度众多,可是相对数量有限,基本是静态或者阶段性指标。比如《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都可以印证这一判断。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愈发成为城市发展内涵之后,城市作为生命体和有机体,其体征犹如人体一般,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中,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采集和计算后的数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加精准把握城市脉动的大门。由此,城市体征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从原先的“简单多维”正向“复杂多维”转变。由于采集手段更加多元智能和实时精准,原先依靠人力统计的指标体系得到颠覆性提升。我们完全可以把原有的城市体征体系从原先的几十个、上百个指标快速拓展成上千个,甚至数万个指标,而且这些新增的指标将极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力采集和计算,甚至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下,未来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可能由机器自我更新迭代。我们目前看到的城市体征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系统研究报告》中就构建380个指标项对城市运行进行全景式扫描,甚至腾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已构建了超过10000项描述性落地指标。


二、全面动态
图片

现代化的城市体征,可以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既有相对静态的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实时反映城市状态的动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这对于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异常重要,可以说是打破了原有城市的管理模式。城市体征的“动态性”是当前构建城市体征体系的核心准则之一。没有实时动态指标的城市体征体系将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

 

动态的城市体征来源和传统的城市体征指标截然不同,其高度依赖于城市的物联感知体系和大数据融合分析体系。城市的数字底座是支撑动态化城市体征指标来源的最核心基础。我们目前看到的新型的城市体征体系,无一例外都朝着这个方向在演进。例如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就是通过物联设备前端感知、云计算、大数据三项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对城市进行“24小时×365天”的“全时智慧体检”;海信为青岛打造的城市体征平台也充分汇聚了60个部门与互联网共19类数据。

 

在全面动态的体征数据支撑下,城市管理这一以往相对“大尺度”的工作将变得精细精准和科学智能,犹如一张气象云图,时刻反映着城市运行的每个脉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全面动态”的城市体征将会给城市运行和管理带来全新竞争力提升。

 


三、实战导向
图片

从众多的城市指标体系来看,评估类较多,其目的更多是评价绩效、促进改革和建设。但现代化的城市体征体系除了在宏观面能继续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之外,要更加注重向指导或辅助实战转变。这方面在当前城市指标或体征体系中相对较为缺乏。

 

指导或辅助城市管理实战,使得传统的城市指标或体征体系架构需要进行革新,传统的指标体系往往服务于高层管理者,而一线实战者更多是使用业务系统以及获取具体的任务信息。因此,要实现体征体系向指导或辅助实战转变,必须实现体征体系和业务系统的双向贯通,其核心在于:一是必须按照不同场景,构建以一线实战人员为核心的体征“驾驶舱”(并非仅仅高层领导需要“驾驶舱”),把实时或者准实时的城市动态信息、未来可能的预测信息、相应的处置建议、甚至是对资源的调配权限等,推送到一线人员面前。


四、迭代更新

每个城市的指标体系都会具有更新机制,但往往这种更新机制是以“年”为单位。而现代化城市体征体系的更新可能是以“天”为单位,在总体架构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具体指标的更新迭代可能随时都在发生。

 

以上海城市治理中的“群租管理”为例,在上海已经形成了多个依托大数据来挖掘群租信息的新型发现机制,其中做法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色。其中较为常规的是依托水、电等数据,有的政府部门增加了手机信令数据,有的导入了外卖订单数据,有的依托门禁数据等,这些数据在“群租管理”这个场景中都可能成为重要体征,可以根据数据的可获取程度,不断的进行迭代优化。城市体征的迭代更新还来源于不断变化的政策和产业,例如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特别是封控状态下,城市体征必须要充分提高民生保障类的指标、舆情指标等,双碳战略下,要突出城市的碳排放、碳中和等指标等。

 

另外重要的是,由于体征体系的高频次持续性迭代更新,使得对体征体系的研究和更新需要有稳定的队伍和制度来保障,而传统的“智库+一次性服务”的形式将不再能满足需求。


五、融合升级

在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文件中,“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是纲领性要求,类似的表述在其他省市也较为突出,如浙江提出的“整体智治”,北京提出要“全局性谋划、统筹性设计、创新性重塑”等。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中,打破原有业务界限,整体性和融合性的构建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共识,这意味着城市的体征体系也面临着必须进行指标融合和升级的要求。

 

事实上在当前的很多城市体征体系(或城市某方面体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类似的做法和趋势。例如,在长三角的产业发展体征体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亩产论英雄”的表述,其核心就是去衡量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业效益,以此来赋予不同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比如有的政府会要求亩产不达标的企业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这是最简单的融合型指标的案例。

 

体征指标需要融合升级的本质是要打破原有城市管理模式并取得创新效益,根据对城市管理作用力的方向以及时效的不同,以指标相互融合的形式,创造出更能反映当前城市发展诉求的指标,同时,这些创新出来的指标也将代表城市新的发展方向。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竞争力升级”是我们努力去构建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心,在科学认知城市规律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开展现代化城市的体征监测与评价,从“复杂多维、全面动态、实战导向、迭代更新、融合升级”五个角度去谋划全新的城市体征体系,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需要行业共同探讨、联合创新的新课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碳中和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碳中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