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碳排放  风光基地  2022  碳中和,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  双碳  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 

氢能应用催生千亿储运市场看好碳纤维储罐与液氢突破

   2022-03-16 2310
核心提示:氢储运承上启下,方式多样,主要包括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氢能产业链 包含三个关键环节:氢的制取、氢的储运以及氢的应用。氢的储运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环 节,必须解决该环节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氢能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氢经济 中,制氢环节结束后,需要远程输送或者直接储存起来。由于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能量 密度很低,是汽油的 1/3000,因此实现氢经济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在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下 输送和储存氢气。
 
氢能源行业系列报告之储运氢篇
氢气有四大储氢方式,并且氢储运环节发展催生氢能承压设备引来发展契机,车载高压储
氢瓶将迎来黄金十年。我国氢能源供应中心和消费中心呈逆向分布,在资源上“西富东贫,
北多南少”,而在需求上恰恰相反,这就决定了储运氢环节在整个氢能产业链的重要性。
按照储氢状态来分,储氢方式可以分为气态储氢、液态储氢以及固态储氢,按照具体方式
不同,液态储氢又可分为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相关的氢能承压设备种类繁多,
车载高压储氢瓶成长确定性较大,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受下游燃料电池车的带动,我们认
为 2030 年累计市场空间将突破千亿。
在目前氢气短距离运输的应用场景下,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应用是我国主流的氢气储运方式。
高压气态储氢是指将氢气压缩在储氢容器中,通过增压来提高氢气的容量,满足日常使用。
这是一种低成本、应用广泛,并且灌装和使用操作简单的储氢方式。高压气态储氢应用领
域主要包括运输、加氢站、燃料电池车:1)运输端:高压氢气的运输主要指将氢气从产
地运输到使用地点或者加氢站。采用汽车运输,设备主要为大型高压无缝气瓶或“K“瓶
装氢;2)加氢站端:加氢站用高压储氢容器是氢储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压氢
气加氢站所用的存储容器多为高强钢制无缝压缩氢气储罐;3)燃料电池车端:高压气态
储氢是目前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储氢方式,车载储氢瓶大多使用的是 III 型和 IV 型,使用压
力主要为 35MPa 和 70MPa。碳纤维作为高压储氢瓶的关键材料,随着其国产化替代的进
程加速,我国储氢罐将不断提升高压复合储氢罐的承压能力和质量储氢密度,使之向高压
力及轻量化的趋势发展。长期来看,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大
规模长距离运氢成为必然,此时高压气氢拖车不具备经济性,管网运输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低温液态储氢是氢储运的未来趋势,固态储氢仍处试验阶段,未来有望丰富短距离运氢途
径。低温液态储氢属于物理储存,是一种深冷的氢气存储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有应用,主
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军用领域,民用液氢正处于初期阶段,从无到有。出于液氢自身体积能
量很高的原因,在大规模、远距离的氢能储运中具有极低的成本优势,因此液氢的制备和
输送在我国发展将成为必然。低温液氢可采用液氢槽车、液氢驳船等方式运输,液氢槽车
运输可使用于大规模、中长距离运输(>300km),具有经济性,将在氢能产业发展中期
成为主流运输方式,而液氢驳船主要使用远洋运输,跨国贸易。固态储氢材料的应用和输
送,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已有示范应用,是未来极具潜力的一种方式,对于燃料电池
车的应用场景需抱有想象空间。
储氢:四大方式,各有千秋
氢储运承上启下,方式多样,主要包括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氢能产业链
包含三个关键环节:氢的制取、氢的储运以及氢的应用。氢的储运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环
节,必须解决该环节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氢能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氢经济
中,制氢环节结束后,需要远程输送或者直接储存起来。由于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能量
密度很低,是汽油的 1/3000,因此实现氢经济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在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下
输送和储存氢气。氢的储存方式根据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三大类: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
固态储氢。其中,固态储氢方式很多,分为物理吸附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复杂氢化物
储氢、直接水解制氢(即储氢与产氢一体化)等多种类型。开发不同储氢方式的宗旨是在
安全且经济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氢气的体积,获得高的体积储氢密度和质量储氢密度。 
图 1:氢能全产业链示意图
图片
 
四大储氢方式各有千秋。通过对比 4 种储氢技术,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应用最广,技
术最为成熟,但是在安全性和储氢密度方面天然存在瓶颈;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在单位质量
和单位体积储氢密度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在液化过程中能耗大,以及对储氢容器的绝
热性能要求极高等原因,储存成本过高;有机液态储氢安全性更高,能够在常温常压下满
足长期、长距离、大规模的氢气储运需求,并且能够借助已有的油品储运设备设施,与石
油石化产业协同发展,但是目前由于脱氢能耗偏高、脱氢催化剂开发难度大、有机物随着
 
循环次数增加储氢性能下降等问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时间;固体材料储氢拥有
巨大潜力,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表 1:储氢技术对比
1647403562(1)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碳中和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碳中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