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3 年年中开始,8 个地方排放交易体系在中国部分省市(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
津、湖北、重庆、福建)相继启动,为中央政府制定全国性的碳价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每个省
都制定了自己的碳强度目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地方排放交易体系也采用了基于碳强度的上限,
而不是国际上其他排放交易体系所采用的绝对排放上限。中国政府认为这种方式最适合实现经济
增长和减排的双重需求。
2017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简称《全国碳
市场建设方案》),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将以电力为突破口,
率先开展交易,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全国碳市场建
设方案》提出了中国碳指数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表,明确了启动交易活动应完成的工作,并确认
了“三步走”的路线图,即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根据该方案,模拟
运行期启动约一年后将进入深化完善期。
2018 年,中国对国务院组成部门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之后,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责任转移
到生态环境部。。
2019 年 12 月,财政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生态环境部也
于 2019 年发布通知,正式启动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并要求各地报送发电行业重
点排放单位名单。
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提交 2019 年温室气体数据报告和核查的截止日期延长至 5
月 31 日至 7 月 31 日。2020 年下半年,中国发布了几项重大政策或草案,详见下节。
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盘交易,碳配额开盘价为每吨 48 元,与《2020 年全国
碳价调查》中数百位受访者的对开市价格预期的平均值(49 元)十分接近。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按履约量计,履约完
成率为 99.5%。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碳指数场累计运行 114 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
交量 1.79 亿吨,累计成交额 76.61 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 3,077.46 万吨,累计成
交额 14.51 亿元;大宗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 14,801.48 万吨,累计成交额 62.1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