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22

北京航天银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航天银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公司专业致力于...

网站公告
北京航天银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公司专业致力于零碳能源装置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生产大功率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直接消纳氢气,提供完全零碳的电能和热能,当前可广泛就近部署于副产氢发达的工厂,将来部署于氢气管道可达的加氢站、社区和大楼。该产品是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的极佳消纳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利器。
新闻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翟先生
  • 电话:010-89580705
  • 手机:13701387856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
新闻中心
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
发布时间:2022-03-22        浏览次数:116        返回列表
 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持续优化建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 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 协同优化运行,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潜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 和容量支撑能力。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 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 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
  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 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渗透率地 区,重点布局一批配置合理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 推动高精度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智能调度控制等创新技术应 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 撑能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 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 生能源电量占比。 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配合沙漠、 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 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撑大 规模新能源外送。 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结合广东、福建、江苏、浙 江、山东等地区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开展海上风电配置新 型储能研究,降低海上风电汇集输电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 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 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 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 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 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
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
  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 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 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调 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作为提升系统抵御突 发事件和故障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措施。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在供电能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电网末端,合理布局电网侧 新型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在电网未覆盖地 区,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满 足当地用能需求。 延缓和替代输变电设施投资。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 资源紧张地区,如负荷中心地区、临时性负荷增加地区、阶段性 供电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区等,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延缓或 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 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 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 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研究极端情况下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储 能设施集中调用机制,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
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
  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 基站、工业 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 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 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 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务。针对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用 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优化 商业模式和系统运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储能,支撑高品质用电, 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 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 能高效用电水平。
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 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 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展内部联合调度。 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 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 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 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 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 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
  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研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明确相关交易、调度、结算细则。完善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以独立电站、储能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因地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丰富辅助服务交易品种,研究开展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
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
  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以支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为原则,合理确定电网侧储能的发展规模。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科学评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电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极作用。
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
  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研究开展储能聚合应用。鼓励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通过大规模分散小微主体聚合,发挥负荷削峰填谷作用,参与需求侧响应,创新源荷双向互动模式。创新投资运营模式。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建设新型储能公平保障机制。
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
  鼓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机制,加大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安全保障作用,积极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型储能安全相关标准,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加快建立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范。
健全标准体系
  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储能标准体系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深度参与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加快制定安全相关标准。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设施,研究制定覆盖电气安全、组件安全、电磁兼容、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能量管理、运输安全、安装安全、运行安全、退役管理等全方位安标准。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应急管理等标准。创新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统筹技术进步和标准应用的兼容度,兼顾标准创新性和实用性。聚焦新能源配套储能,加快开展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及并网性能要求等标准制修订,规范新增风电、光伏配置储能要求。研究制定规模化储能集群智慧调控和分布式储能聚合调控的相关标准,提高储能运行效率和系统价值。 
专栏 5
“十四五”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 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领域标准。
——安全相关重点标准:储能电站安全设计、安全监测及管理、消防处理、安全应急、 系统并网、设备试验检测、电化学储能循环寿命评价、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等。
——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超导、飞轮等不同储能技术标准,火电 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创新储能技术标准,多场景智慧调控等技术标准。
完善支持政策
  结合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各地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项目。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健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推动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管理体系,明确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针对新型储能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加强项目准入、生产与质量控制、设计咨询、施工验收、并网调度、运行维护、退役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置等环节安全管控和监督,筑牢安全底线。规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落实《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明确新型储能项目备案管理职能,优化备案流程和管理细则。完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单位资质资格、设备检测认证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用地、环保、安全、消防等方面管理机制。督促电网企业明确接网程序,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储能系统效益。研究与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项目配套建设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 
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新型储能竞争优势
  深入推进新型储能领域国际能源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 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的高质量引 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间多、双边 能源合作机制作用,强化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搭建 新型储能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与重点国家新型储能领域合作。
推动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
  在新型储能前沿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技术 交流和信息共享,探索先进技术引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共赢 机制,研究国内外企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国内先进储能技术、标 准、装备“走出去”。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多部门协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做好与国家能源及各专项规划的统 筹衔接,推动建设国家级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提升实施监测和 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定新型储能落实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编制本地区新型储能发展方案,明确进度安 排和考核机制,科学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并将进展情况抄送国家 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加强实施情况监督评估,国家能源局派出机 构要密切跟踪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滚动修 订的意见建议。国家能源局根据监督评估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