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输供热技术是供热输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多种新型供热技术的基础。长输供热以大温差为核心,提升了经济输热距离,增加了热源的余热利用潜力,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望催生出更多低碳技术。
长输供热技术是近年来供热输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多种低碳供热技术的基础。本文从原理、经济性、适用领域三方面对长输供热技术进行介绍。
长输供热技术的原理
供热输配的经济性受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制约。常规供热方式的一次水供回水温差在50℃左右,流量较大,管道投资和输配泵耗都比较高,经济输配距离在20公里以内。为了增加经济输热距离,需要降低输送水量,减少管道投资和运行泵耗。
在热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水量需要拉大供回水温差。拉大温差有两种方式:提高供水温度和降低回水温度。一次供水设计温度是130℃,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管道耐温和承压能力下降,很多管网的供水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没有多少提高空间。因此,拉大温差的方法主要是降低回水温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降低回水温度:
首先,提高自控水平,做好一次网水力平衡,避免过量供热。水力失调会造成热量分配不均,为了满足热量不足用户的供暖需求,供热量加大,导致很多用户过量供热、回水温度偏高。解决水力失调问题,既消除了过量供热、减少热损失,又能降低总回水温度。
其次,做好换热器的维护,保证合理的换热端差。使用常规换热器,一次回水温度必然高于二次回水温度。维护较好的换热器,回水侧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而换热效果差、结垢明显的换热器,回水侧端差较高,总回水温度升高。
第三,使用大温差换热器。上述两个步骤,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尽量降低一次回水温度,但不会低于二次回水温度。大温差换热器是热泵与常规换热器的组合,利用一次水高温段驱动制冷,大幅度降低回水温度,还能够补充燃气、电力,进一步深度降温。这是实现一次回水温度低于二次回水温度的必需设备,但投资较高,需要先做好前两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安装大温差换热器,降低一次回水温度。
实现大温差供热后,一次水温差从50℃提升到80℃以上,输配水量降低到原来的5/8,从而大幅度降低管网投资和运行泵耗,提高经济输热距离。经济输热距离的长短受当地能源结构影响,这就涉及到长输供热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长输供热技术的经济性
长输供热的经济性不仅涉及管网投资和运行泵耗,还与大温差改造价格、热源价格相关,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初投资和运行费用。
初投资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长输管网投资,二是大温差改造投资,三是热源余热利用投资。运行费用:运行费用包括泵耗和热源供热价格。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如大温差改造量大、投资高,但可以降低长输管网投资、运行泵耗,热源余热回收也更容易;热源进行余热深度利用,投资较高,但热源供热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计算经济性确定最优改造方案。
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确定后,可以按运行年限内的总输热量均摊初投资,再加上运行费用后,得到城市边缘的供热价格。对比该价格和城市原有供热系统的价格,能够得到项目经济性和最大输送距离。
举例来说,如果城市允许增加燃煤供热,肯定是燃煤锅炉房或热电厂供热的经济性最佳,不适合进行长输供热改造;如果城市供热缺口很大,且只能新增燃气供热,与燃气价格相比,长输供热的价格空间很大,经济输热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
长输供热的适用领域
长输供热作为一项供热新技术,是很多低碳技术的基础,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热电厂、工业余热、低温核供热、核电站供热、核电站水热同产等。
热电厂长输供热:这是长输供热技术的最早应用领域。很多大型电厂距离城市较远,不供热或仅在周边进行小范围供热,有很大的供热能力和余热回收潜力。这类电厂可以通过长输技术向中心城市供热。
工业余热供热:化工、钢铁等工业有大量余热排放,这些热量是集中供热的优质热源,是未来低碳供热的重要方向。这类企业一般距离城市较远,也需要进行长输供热。
低温核供热:低温核供热是纯粹为了供热开发的新型核能利用方式,目前进入示范阶段。但是,“谈核色变”的普通人心理,迫使该技术中心远离城区,需要长距离输热。该技术还应用到“第二类吸收式换热器”,与热力站内的“第一类吸收式换热器”相互配合,构成经济的长输供热系统。
核电站供热:核电站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一环,其发电余热也是集中供热的优质热源。受选址限制,核电站也需要通过经济的长输技术实现供热。
核电站水热同产:这是一种新型的核电供热方式,同时输送热量和淡水。与常规的供热和输送淡水系统相比,该技术可减少管网投资50%以上,降低运行费用70%左右,长输供热技术就是该技术的组成之一。
总之,长输供热技术为供热领域低碳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托长输技术,能够消除对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多种新型供热技术。因此,长输供热技术应用前景广泛,有望催生出更多节能低碳技术。